注意到此问题下面有了近50个(其中不乏不错的)答复了,恰好从前二天开始,继续借用在得到上由路七对《怪诞行为学2》一书的解读中的部分内容,再接着回应几个和“行为经济学、行为金融学”等相关的问题。
在昨天回应《有哪些心理学的书籍可以教人识人,辨别别人的真假?( ***/answer/7149911210736763169 )》最后谈到,如果一个人告诉你他割破了自己的手指,你可能不会觉得有多痛;但如果他向你详细地描述伤口多深、皮肤裂开有多疼、流了多少血,你的眼前就会浮现出一幅生动的场景,并产生更强烈的同情心。
这儿接着谈。
第三个因素是“杯水车薪”效应,例如非洲百万难民,因为净水设施不完善而导致疾病传染乃至死亡。他们急需我们帮助,但是在如此巨大的需求面前,我们个人的力量显得微不足道,因此,我们常常会问自己:“这又有什么用呢?”
所以,如果你将来要组织一场募捐,可以多从这些角度设计,使募捐的效果更好。比如,如果你希望号召大众为气候问题捐款,最好的办法是放上一些失去家园的北极熊照片,而不是去科学论证全球变暖的严重后果。
最后我们来说第三个观点,人的短期情绪也会带来长期效应。
举个例子,某一天你拿到了年终奖,心情特别好,于是下午跟女朋友去见丈母娘时,就送了瓶昂贵的葡萄酒。过了些日子,当你再次去拜访丈母娘的时候,就会想到“既然上次送了葡萄酒,那这次也应该送一瓶吧”,但其实,此时你已经将这么做的起因忘得一干二净了。
又比如,一个经理在开会之前因想到自己没有及时做好一件事而心情郁闷,开会时,看到下属在小声说话,他感到特别生气,要求他们严肃安静。在下一次开会时,这位经理可能还是会不自觉地采取上一次的行为,对下属做出同样的要求,于是开会时的氛围就这样被定格,即使这位经理并不希望一直如此。
研究人员也做了一个实验。他们给AB两组志愿者分别观看“让人愤怒”和“让人开心”的电影片段,并让他们在纸上写下自己类似的经历。这么做的目的很简单,那就是唤起他们“愤怒”或者“开心”的情绪。随后,研究人员设置了一些“不公平”的条件来对待每位参与者,测试他们对这些“不公平”条件的接受度。他们发现:看过“令人愤怒”电影的那组参与者,对不公平的反感度明显更加强烈。也就是说,影片给人留下的情绪,已经影响到了他们对另一件事情的判断。
这个实验的后半部分发生在相当长的时间以后。研究人员在确保参与者的情绪已经完全平复之后,再对他们进行同样的测试,设置了一些“不公平”的条件来对待每位参与者。结果发现,之前看过“愤怒”电影的那一组,依然呈现出了更加强烈的对抗反应。也就是说,虽然最初影响行为的那种情绪已经消失,但是人们往后的行动仍然会无意识地效仿早些时候的行为,无形之中便被最初的情绪长期影响了。这个观点很有意义,它提醒我们,当我们在带有强烈的情绪时,最好不要仓促地做决定,因为那不仅事关当下,还有可能关系到往后一系列的行动,对未来产生深远的影响。
总结
讲到这里,这本书的主要内容就聊得差不多了,我们来回顾一下。
第一部分,我们讲了非理性行为对人们工作的影响,比如过高的奖金可能会降低员工的业绩,所以要尽量控制奖金额度,或者分多次发放;再比如我们要尽量让员工看到自己工作的意义,因为这能让人更加积极工作;又比如每个人都会认为自己的劳动成果更值钱,所以最好的说服方式就是让对方感觉这主意是他想出来的。
而第二部分,我们讲述了非理性行为对人们生活的影响,比如人们对痛苦和幸福的适应性都很强,渐进式的购买方式会让你获得更长久的幸福感;比如打断幸福可以延长幸福感,打断厌恶的事情则会加剧厌恶感,所以不开心的事情要一次做,开心的事情要多次做。比如生动具体的画面更容易打动我们,可以按照这个思路去设计募捐;又比如,短期情绪也会影响人们的长期行为,所以我们要常常检查,自己习以为常的行为究竟是不是对的。
看过了这本书,你会发现,人们其实拥有多种非理性倾向,并且往往意识不到这些非理性因素是如何影响自己的,也就是说,人们并不完全了解自己行为的原动力。因此,更好地认识它们,有利于帮助我们发现并克服自身的很多局限。这也是行为经济学的美妙之处,它不只是从人们的真实行为出发,探究了背后的科学理论,更重要的是,它又将这些理论应用到了人们的行为中去,让我们的行为变得更加聪明、有效。本书作者丹·艾瑞里本人也不禁感慨——“社会科学的伟大希望就在这里”。
好吧,《怪诞行为学2》解读系列就谈完了,下面再顺便接着谈:金融学比经济学多了什么?
金融交易的频繁程度就是反映一个地区、区域、乃至国家经济繁荣能力的重要指标。
世界上任何一个不发达国家,它的金融业都会异常的薄弱,反之,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它们的金融产业都会高度发达。
经济是金融产生的先决条件,反之,金融是经济的深度发展与延伸。
金融的本质就是价值流通,是对现有资源进行重新整合之后,实现价值和利润的等效流通。
用最通俗的话来讲,钱生钱,时间生钱,就是金融。
尽管它们经常作为独立的学科教授和呈现,但经济学和金融学是相互关联的,相互影响和相互影响。投资者关心这些研究,因为它们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市场。对于投资者来说,避免关于经济和金融的“非此即彼”的争论很重要;两者都很重要并且有有效的应用。
作为一门一般社会科学,经济学的重点更多地放在大局上,或者是围绕实际资源分配的人类行为的一般问题。金融的重点更多地放在管理资金的技术和工具上。经济和金融都关注公司和投资者如何评估风险和回报。从历史上看,经济学更具理论性,金融学更实用,但在过去20年中,这种区别变得不那么明显了。
事实上,这两个学科在某些方面似乎正在趋同。经济学家和金融专业人士都受雇于政府、企业和金融市场。在某些基本层面上,总会存在分离,但两者在未来几年可能对经济、投资者和市场仍然非常重要。
消费心理是一个挺有意思的学科呢,大学时专门有一门消费心理学,讲的真的很多问题和生活中息息相关。如果一个懂消费心理学的人去逛超市就会发现很多有意思的事了。比如超市常常出现的定价,9.9元,19.9元。而在物品的排放上,也常常会有好多小心思,比如将女性用品和孩子用品摆在一起。所以消费心理学可能常常会出现在生活中。
那么近几年对于消费心理学比较新的理论就是心理账户理论。
每个人在内心都有一本心理账户,而在其之下有很多子账户。比如生活账户,娱乐账户,情感账户等。而为什么巧克力,玫瑰花这些商品在情人节可以卖出这么高的价格还有人买呢,那是因为商家将他们与情感联系了起来,你可能不会为了吃饱而花2、3百院,但是你会为了情感而投入这么多。
消费心理学真的有很多有意思的部分,如果有时间我会持续更新。
本网页内容旨在传播知识,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dandanxi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