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奔流,孕育华夏文明。生活在西部的黄河儿女世世代代用羊皮筏子在激流间搏浪弄潮,书写传奇。然而时至今日,尽管我们在很多景区依然看到羊皮筏子的身影,然而制作羊皮气囊的手艺人却越来越少,越来越老了。如果这门手艺失传,我们也许就再也在黄河上看到羊皮筏子了。
制作羊皮囊的关键是烤羊皮 拔羊毛
几经周折,记者最终在景泰寻访到了目前仍在制作羊皮气囊的匠人李应兵。知道记者要来采访,他非常高兴,早早拿出了已经在火炉边连续烤了三天的羊皮。羊皮不是时时都有的,李应兵说,“十里八乡”都知道他专门做羊皮囊,附近要是有婚丧嫁娶的事情需要杀羊,都通知他去。因为他需要整张羊皮,所以杀羊不能直接开膛破肚,要像脱毛衣一样,褪下整张羊皮,因此杀羊这个“技术活儿”都是他来。
但其实,要做成羊皮筏子,最为关键的是烤羊皮、拔羊毛。羊毛要拔的是不是利落干净,羊皮烤得好不好是关键。烤羊皮的门道非常大,一般要在火炉旁连续烤三天。除了每一个部分都要烘烤均匀以外,温度的恒定也很重要。要烤到有臭味散发出来的时候才算烤好。将烤好的羊皮放在地上,开始拔羊毛。如果前面的烘烤不均匀,很容易造成羊皮的破损。拔羊毛的时候,如果扯破一点点皮,整张皮就没办法用。
做皮囊,不能用母羊皮,要用公羊皮。最好是冬天的羊皮,因为冬天的羊囤积的脂肪较多,皮厚,用起来结实。烤羊皮的时候,羊前胸这个位置最不好做,容易被划破,烤的时候烤太熟就绵了,火侯非常重要,一不小心整张皮就废了。这些,对他来讲,烂熟于心。
浸润皮囊只能用胡麻油
李应兵利索地将羊毛被拔完,整张羊皮被平铺在地上,作下一步处理。他用剪刀剪去不需要的部分,用油和盐的混合物给剪开的羊腿位置等“封口”,再用线绳捆绑。在被剪开的位置,用剪刀戳开大小适度,位置适中的洞,用木棍穿起来,然后准备扎口。扎口前,他给即将封口的羊皮里倒入盐和胡麻油。李应兵说,倒别的油不行,必须是胡麻油。
留下一个气口,就要给羊皮里打气。以前,李应兵是用嘴给羊皮里吹气,他说现在改成打气的方式,是因为羊皮本身臭味很大,加上连续三天的烘烤,臭味更重。接下来的一步,就是要给羊皮里灌入黄河水,将油和盐化开, 做进一步的风干和晾晒。
半成品再经过暴晒,就会变成最终的成品,将成品软化,就可以直接作为羊皮筏的皮囊使用。在这最后的暴晒过程里,李应兵也加入了他的一个“秘方”,这让他的羊皮筏子比别人家做的筏子更为柔软,更为结实,这就是他的“秘方”,他不告诉别人。这也是为什么一年他能卖出去300多张制作完成的皮囊的原因所在。
爱上它,就一辈子丢不掉
因为生活在黄河边,爱上黄河,他也爱上了羊皮筏子,从16岁开始接触羊皮筏子,今年54岁的他一玩,就玩了将近40年。他说:“爱上它,好上它,就是它再脏再臭,一辈子丢不了了!” 因为渐渐失去实用价值,制作羊皮筏子这个手艺渐渐处于濒临失传的地步。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末,几乎没有人会制作羊皮筏子了,直到景泰开始发展旅游业,羊皮筏子才又一次受到重视。一开始,李应兵他们大概只有10只筏子,现在慢慢发展到,有了200多只。李应兵介绍,通常的1只筏子,配14个囊,也就是需要14张羊皮囊。
而现在,李应兵基本上以制作气囊为主业 。刚开始有人买他做的羊皮筏都倾向于给他付一部分订金,他说没必要,要做好后让要买的人来看,觉得行的话就付款拿走,不行的话也可以去别家买,他也不强求。
本着要把东西做好,他的羊皮筏子不讲价钱,但他敢说排除外力人为损坏,别人做的筏子能用1年,他做的筏子就能用3至5年。做筏子这么多年,他的羊皮筏子也被卖到了青海、兰州、延安等地。
老艺人相继过世,年轻人嫌脏不愿学
做羊皮筏子,在李应兵之前的老人们基本上过世了,比他年龄小的,没有人愿意学了。 李应兵也想过教徒弟,将这个手艺传下去,但现在他身边却连一个徒弟也没有。宰羊开始,要熟悉整个的制作过程,至少需要两周,以前也收过徒弟,可是徒弟到上手拔羊毛的时候,就不再来了,叫都叫不来,说嫌太臭。
李应兵还是爱这个手艺。他说,这个东西只有黄河流域的人见过,知道,而南方人,或者是没有见过的外国人都觉得这个东西很神奇,所以说,这是老祖宗留下的好东西,真要是没有了,那真的是太可惜了。而目前,李应兵能做的只是:“这是门学问,我先自己好好做着!”(兰州晚报记者 刘怡麟)
本网页内容旨在传播知识,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dandanxi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