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意义上的乡村振兴,突破口只隐藏在时间里,也并非是所有的乡村都具备振兴的条件、都可以振兴的!
历史上,乡村是怎么形成的、又是基于什么样的条件而形成的?可以说当时乡村的形成只是一种城市人口的分流,只是基于想获得更好的生存环境和条件,然而这些东西在当今的时代早已是可以完全忽略了的,当时为了更好的生存条件、又有多少乡村占据独具一格的特点和特色?没有,谈何振兴,也根本就不具有什么振兴的基本条件啊!所以,想搞乡村振兴就必须先把自己的乡村彻彻底底的搞清楚、摸透,否则只会是无用功而已。
随着时代的发展,不具备振兴条件的乡村只会撤销、人口合并回原本应该的城市,剩下来的那些乡村才会真正意义上的获得振兴的机会!其之振兴,也是因为到这时才获得了振兴所需要的一切条件。
结合乡村人口规模与劳动力情况:乡村产业规划的初衷是解决当地农民收入进而实现乡村产业振兴,在进行产业规划之初对当地劳动力情况进行充分的调研是必须的基本动作。根据适龄劳动力情况匹配相关产业,方能有效带动农民创富增收。乡村留守群体老龄化和乡村劳动力流失严重是企业不得不面对和解决的问题。产业设计在充分挖掘当地劳动力的同时,也需要考虑外来人才的引入和培育。
结合乡村人文特色:乡村产业规划不是盲目的乡村遗留的人文特色进行改造甚至创造,而是在保留原有人文的基础上进行传承和延展。一味的变革会导致文化的变味,一味的创造会导致人文特色的流失。乡村振兴不是一味的用工业现代化的思维去引导乡村产业,必须审视容工业文明与乡村文化振兴的融合。
结合市场基本经济规律:一方面,规划乡村产业,要顺应经济社会发展规律,以满足市场需求为导向,以乡村资源、产业基础、人文历史等优势为依托,因地制宜地选择适合本地的乡村产业。防止盲目跟风,避免形成“千人一面”的产业格局。另一方面,规划和发展乡村产业,要充分考虑市场经济规律下投入和产出比。盲目的为了去打造示范效应而忽略经济效益是不利于乡村健康发展的。
结合大数据背景下的“互联网+”:一方面,“互联网+”数据库核心是对调研成果的矢量化、信息化处理,通过建立产业资料数据库,可以实现产业数据以动态非结构化或半结构化的卫星云图、音频、视频、数字等信息格式存在,让现代农业产业园区规划从源头彻底摆脱“静态蓝图”式的规划枷锁,以多种动态化方式对其规划体系进行重构。另一方面,“互联网+”也是一种产业结构设计和产业营利变现的思维模式,以用户思维为核心的平台思维、流量思维、跨界思维等诸多思维模式可以应用到实践之中。
本网页内容旨在传播知识,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dandanxi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