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知”,知音知己与知心是古往今来怀才不遇的文人墨客们诗词当中期盼和讴歌的主要对象。“知音说与知音听,不是知音不与谈”、“摔碎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对谁弹。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酒逢知己千杯少,话不投机半句多”、“莫道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相识满天下,知心能几人”,这些千古传唱的诗句,道不尽人们对知音知己知心的渴望和对“三知”可遇而不可求的感叹以及对古人“高山流水遇知音”的羡慕之情。“三知”到底有何神奇瑰丽之处,让人们对她的希翼甚至超越了对爱情的渴望;甚至只要“三知”存在,一切艰难困苦都可不在话下一笑置之。
知音一词起源于《列子·汤问》中记载: 伯牙 善鼓琴, 钟子期 善听琴。俞伯牙 琴音志在高山, 钟子期 说“峩峩兮若 泰山 ”;琴音意在流水, 子期 说“洋洋兮若 江 河 ”, 伯牙 所念, 锺子期 必得之。知音最初是通晓音律之意,后世又引申指对作品能深刻理解、正确评价的人。南唐 李中 《吉水县依韵酬华松秀才见寄》:“诗情冷淡知音少,独喜江皋得见君。”、唐 杜甫《哭李常侍峄》诗:“斯人不重见,将老失知音。”
知己就是了解、理解、赏识自己的人正所谓“ 士为知己者死 ”。知己在历史上最经典的就是《史记.刺客列传》中的聂政, 聂政年青侠义,因除害杀人偕母及姊荌避祸齐地(今山东境),以屠为业。韩大夫 严仲子 因与韩相 侠累 (名傀)廷争结仇,潜逃 濮阳 ,闻政侠名,献巨金为其母庆寿,与政结为好友,求其为己报仇。聂政待母亡故守孝三年后,忆及严仲子知遇之恩,独自一人仗剑入韩都阳翟,以 白虹贯日 之势,刺杀侠累于阶上,继而格杀侠累侍卫数十人。因怕连累与自己面貌相似的姊姊荌,遂以剑自毁其面,挖眼、剖腹自杀。其姊在韩市寻认弟尸,伏尸痛哭,撞死在聂政尸前(一说因悲伤过度,暴死于聂政尸前)。严仲子绝对是聂政的知己,但最经典的往往被人们忽略,就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的萧何对韩信的知,故事不用讲了大家都知道。
知心和知音、知己的最大不同,就是以彼此心灵相通为前提的。李陵 《答苏武书》:“人之相知,贵相知心。” 宋王安石《明妃曲》之二:“ 汉 恩自浅 胡 自深,人生乐在相知心。”可以说知心是建立在相互深入了解与交情深厚基础上的腹心相照。
其实费了这么多的笔墨解释“三知”的意义,就是想和大家分享并说明一下,知音和知己、知心都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对知音来说,你弹的、写的、说的,被听到、看到的人了解,在这个过程中你只是被知者,他是你的知音;对知己来说,正如我前面举的萧何和韩信的例子,己被人知,其实就是自己的感悟、能力被他人的认可,为什么“酒逢知己千杯少”就是由于对方了解你,你的真诚得到了对方明显的回应;如果说知音还需要借助“音”、知己还需要借助别人的介绍或对你以前行品行能力的了解,那么已经达到知心的程度就几乎不需要什么媒介就可以感知对方的心意了,知心的表现最难能可贵之处就在于一个“相”字,互为知心,进而相知。
在题目里我说“三知”是命运的催化剂,大家看过我前面的解释应该有所感悟。在你的生命中如果碰到了知音、知己、知心的朋友,首先你要感谢自己,那是因为你值得别人“知”你。人们被知时,哪怕是素昧平生人的只言片语的慰藉,都可以让你抵挡天下人的诟病,坚守你的真理。当你被“知”时更要做好自己,不要像韩信一样辜负别人的知,最后殒命于知己之手。
这篇文章我要感谢网友“微草的诗情”,是他的一篇《知己》的诗,引来我的长篇大论。“微草的诗情”认为开诚布公是知己的前提,而我认为开诚布公是君子的道德品行,知在隐微处才是真的知己。一家之见,抛砖引玉。
本网页内容旨在传播知识,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dandanxi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