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没捉过知了了,小时候捉过很多,现在想起来,捉知了的情景还历历在目。其实,捉住知了也没什么用途,当然,如是雄性还能拿着让它鸣叫,基本玩一会就不要了。但捉知了的热情却很高,天再热,有小伙伴邀请,肯定痛快地答应,主要是享受的过程,其中的乐趣只有亲自参与才能体会到。另外,捉住知了后,为防止知了再飞了,就将翅膀截取一部分,或者将里面的小翅膀去掉(真不知道是谁发现的),这样,知了就飞不起来了。
知了警觉性很高,反应很快,人一靠近就会飞掉,也不知螳螂是如何捕蝉的?所以,捉知了也想了很多办法,题主说的“粘”就是一种,将干麦粒放在嘴里咀嚼,慢慢的咀嚼成一块面团,将面团固定在一根长竹竿的尖端。看准知了,将长竹竿上的面团小心的靠近知了,只要能贴住知了,知了就难以逃脱。等收回竹竿,拿到知了,就发现面团粘住知了的翅膀,得稍用点力才能将知了取下来,但翅膀上的面团很难清理干净,可见,面团很黏,当初想到这样制作面团的人真是高人。
再一个就是“套”,过去经常见到马,胆子大的就敢在马尾巴上薅一根马尾毛,将马尾毛一端系在竹竿的尖端,另一端系一个活套,用竹竿将这个“套”套上知了的头部,慢慢将套拉紧,加上知了受到扰动,就会挣脱,结果越挣脱套的越紧,最后只能束手就擒。
另外,还用过火攻,晚上,在树下点上火,用砖头石块土坷垃往树上扔,知了受到惊吓,就往有火光的地方飞,只要一落地,就容易捉住。还用弹弓打过,水平有限,从来也没打到过。不过,却用气枪打到过,只有一次,十米左右,三发三中,弹无虚发,现在才想起赵刚的话,原来自己有狙击手的潜质。
粘过。从小生活在农村,粘知了那是男孩子必须会的一种技能。那时候暑假期间农村没有课外班和补习班,也没有出去旅游的,都是在家里玩。几个小伙伴你找竹竿儿,我找面粉,用了小碗活个面团绑在竹竿儿上就结伴就去粘知了了。
知了学名蝉,又叫知了,石家庄本地话又叫季鸟,大马季鸟或者马季鸟。其主要在夏天活动,特别是三伏天,天天在树上叫。其幼虫和成虫皆可以吃。小时候生活水平低,烤知了是不错的美食了。
逮知了的方法有很多,例如:大点的孩子用弹弓打,用扫帚捕捉等,其中最简单最有效方法就是用面团粘知了。拿个小碗用面粉和个小面团,绑在一个细竹竿上,爬到树上或者站在树下都可以粘知了。
逮住后去掉头部和尾部,拿到火上烤着吃,如果谁家条件好用油再那么炸一下更是无比的美味了。
粘过。
遥想当年,哥还小,哥的爹未老。每当知了声扰的爹无法午休时,爹就会从面缸里抓出一把面粉,用大碗淘出面筋,然后把面筋哥从门口摘来的大树叶里。
一切准备就绪,爹扛起细头绑着棉槐条子的大竹杆,哥手里攥个塑料袋。爷俩一前一后往树多知了声密处走去。
路上爹每次都会嘱咐哥,不要只是看树上的知了,要注意脚下。可能会有蛇,到了不熟悉的地方可能会有井。那时候哥是个听话的孩子,会小心翼翼的迈出每一步。因为哥太怕蛇了,哈。
爹的视力特别好,总是能稳稳的用裹住面筋的棉槐条,粘住知了翅膀。哥会接住爹倒下来的竹竿,摘下知了,同时拽去翅膀。一防止它飞了,二省的哥的娘油炸知了时清理了。
满载而归时候心情最美丽,除了对即将倒口的美味憧憬,还有爹路过供销社给买的冰棍。
到家不管是不是饭点,哥的娘都会放下手头活,开火倒油,几分就把香喷喷的油炸知了端给哥。哥嘴馋,饭量大,爹娘只是尝几个,爹一下午的劳动成果一会进了哥肚子。
现在爹娘老了,哥的娃都像当年哥那么大了。哥没带娃粘过知了,太忙,懒得动弹就这些理由吧。
现在爹娘会去抓知了猴,装在矿泉水瓶子里放冰箱冻住。在年节时候拿出来做一盘,娃的最爱。哥也会像当年爹娘一样,尝一个。然后给爹倒上哥攒下好酒,享受三代人的饭桌。
本网页内容旨在传播知识,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dandanxi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