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业发展前景广阔
20世纪80年代以来,以发达国家为代表的世界农业在既有的现代化成就的基础上获得了新的更大的发展,农业已经日益成为现代高新技术的生长点和城乡居民生活福利提高的贡献点。从发展角度看,现代农业发展呈现出六大趋势。
一、高科技农业
世界农业的发展证明,科学技术是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根本性力量。生物技术、信息技术、耕作技术、节水灌溉技术等农业高新技术,使现代农业成为技术高度密集的产业。这些科学技术的应用,一是可以提高单位农产品产量,二是可以改善农产品品质,三是可以减轻劳动强度,四是可以节约能耗和改善生态环境。高科技的应用成为现代农业的首要特征。
(一)生物技术成为现代农业科学技术体系的核心
农业是现代生物技术应用最广阔、最活跃、最具挑战性的领域。今后很长一段时期内,以生物技术为核心的农业科学技术体系将会出现重大突破,并在产业化方面取得成就,这些突破和产业化应用将集中体现在新物种塑造、新快速繁育技术应用、新农业工厂构建、新人造食品和饲料生产、新能源开发和新空间领域拓展等方面。农业高新技术的发展和产业化,将推动现代农业水平的进一步提高。以基因技术为代表的生物技术在农业中的广泛应用和发展,不仅可以按照人们的需要,来创造家畜和作物新品种,从而使培育新品种的时间从20-25年缩短到3-5年,而且可以大大提高农产品的产量与质量。用生物技术培育出来的海洋作物,可以使用海水灌溉,从而节约淡水资源的使用。“分子农业”就是利用动植物分子遗传学和转基因等现代生物技术,实现商业上大规模生产蛋白质、药物、疫苗及酶等物质,用于预防和治疗人和动物的疾病。由于利用植物生产提取类物质,易于操作和规模化生产,为农业发展的工厂化奠定了科技基础,它是21世纪农业发展的主流。
(二)农业高新技术的应用拓宽了农业领域
利用现代生物技术可以开辟新的生物资源,拓宽农业生产领域,提高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更好地为人类服务。如通过工厂化微生物工程的发展,将形成非绿色植物的、不污染环境的农业及其相关产业;研究开发可更新的纤维素、工农业废气、废液、废渣,建立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建立单细胞工业及海藻生物技术产业等;在水产、畜牧、园艺温室及多年生果树栽培领域发展设施农业,实现人工创造环境,建设全过程自动化工厂,以达到高效率、高产值和高质量。
一种被称为精确农业(precisionagriculture)的新型农业模式近年在发达国家勃然兴起。精确农业是利用重要的农业作物参数和知识,在适当的尺度上优化生产系统管理,是根据特定地块的作物潜在生产能力控制不同的投入水平(如肥料、杀虫剂、除草剂等)。运用精确形态的生产方式,可以在过去不能或很难从事农业生产的土地或空间进行生产。例如,干旱缺水、山地陡坡、盐渍滩涂乃至沼泽荒漠地区,都可以用水栽法转变为生产基地。水栽法不用土地,而是用营养液,在控制环境的条件下进行生产。这样,不但延长了生产季节,也扩大了生产的空间。中东一些炎热、干旱、缺水的地区,过去不能生产新鲜的蔬菜,目前已经用水栽法解决了问题。通过人为的精确农业的实施,改变了农业的传统功能与传统结构,扩大了现代农业的内涵与外延。
另外,利用生物技术、新材料、新能源技术和信息技术使农业脱离土地正在成为现实,实现了工厂化,出现了白色农业、蓝色农业甚至太空农业。白色农业就是以微生物资源为核心,以动物、植物为原料,发展相关的产业;蓝色农业又称海洋农业,现代人类所需要的动物蛋白质,其总量的20%来源于海洋生物资源。
二、多功能农业
农业多功能的理念是1992年最先由日本提出的,它是指农业除了具有生产食物和植物纤维等农产品这一主要和传统的经济功能外,同时还具有其他经济、社会和环境方面的非经济生产功能。特别是近几年,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农业的功能在不断的变化,有了新的功能,如能源替代功能、劳动力吸纳促进功能、休闲观光、生态保护和文化传输功能等。相对于传统农业,现代农业正在向观赏、休闲、美化等方向扩延,假日农业、休闲农业、观光农业、旅游农业等新型农业形态也迅速发展成为与产品生产农业并驾齐驱的重要产业。
三、可持续农业
现代农业是在吸收“石油农业”教训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80年代中期美国等首先提出可持续发展农业。所谓可持续农业,即“环境不退化,资源永续利用,技术上适当,经济上可行,不仅满足当代人们的生活需要,而且可以保证世世代代人们生存与发展的需求”。它强调生产与环境并重,当前与长远并重,采用适当的经济技术生产体系,不搞掠夺式经营。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发展,前提是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两者相辅相成。现代农业是以生产、生态、生息为目标的可持续产业,它强调资源节约、环境零损害的绿色性,现代农业担负着维护与改善人类生活质量和生存环境的使命。现代农业在发展农业经济以实现经济增长的同时,又切实注意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做到农业可持续发展,使经济增长与环境质量改善实现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已成为世界性的发展战略和现代农业发展的客观趋势和根本要求。
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农业的主要模式――生态农业。近年来,世界各国在发展现代农业中,更加注重生态环境的治理与保护,重视土地、肥料、水资源、农药和动力等生产资源投入的节约和资源利用的高效化,在应用农业科技最新成果的基础上,探索出“有机农业”、“绿色农业”和“生态农业”的发展模式。为了创造一个生态平衡的现代农业,就必须抛弃原有的以大量消耗石油、化肥、化学农药为代表的农业生产的模式,取而代之的是以遗传工程、生物科技为主的运用高科技方法为代表的现代农业生产模式。生态农业是以科学原理为指导,利用动物、植物、微生物间的相互依存关系,应用现代科学技术,保护和培植充分利用自然资源,防止和减少环境污染,形成生态和经济的良性循环,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这种具有生态文明内涵的农业模式是现代农业发展的方向。生态农业要求人们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注重社会和生态效益;在开发资源的同时,注重保护资源,尤其是土地资源开发与保护和水资源节约与高效利用相结合。专家认为,生态农业是一种久兴不衰的生产方式。它的种种模式将在未来的农业生产中占主导地位。
四、标准化农业
农业标准化就是先进生产力在现代农业中的具体表现,它是指通过不断调查、探索、发掘农业生产实践的规律,运用“统一、简化、协调、优选”的原则,对农业生产产前、产中、产后全过 程,通过制定标准和实施标准,推广科学生产操作规范,促使农业向专业化大生产发展。据了解,世界上发达国家的农业标准化程度已经很高,他们从产前的种子选择、产中的农业生产资料供应和栽培管理、产后的加工、分级、包装、储藏、运输、销售诸环节一直延伸到“餐桌”都有相应的标准规范,几乎每个生产、加工、销售的环节都实现了标准化,因此这些国家的农业现代化程度较高,能形成具有竞争力的产业。正由于标准化水平高,日本农产品市场竞争力极强,价格很高,一般相当于我国同类产品价格的10倍左右。而我国农产品虽然价格便宜,但由于标准化水平太低,很难打入像日本这样的市场。因此,实现农业标准化,按标准组织生产,同时按标准规范农产品的生产行为,是我国在建设现代农业的过程中,从生产无序到有标准可依的必由之路。
五、信息化农业
当代世界正在由工业化时期进入信息化时代。农业信息化可被理解为在农业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中,通过普遍采用信息技术和电子信息装备,更有效、更合理地开发利用各种农业资源包括自然资源、人才资源和其它信息资源等,提高农业产业的现代化水平,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进步的动态演进过程。信息技术的使用使农事操作更加标准化、精准化和高效化。
信息资源在现代农业生产和农产品经营中的作用日益突出,农民更加注重用信息指导生产和销售。据某些预测标准,当一个国家信息产业在农业中的附加值达到或超过农业总产值的50%时,就认为农业实现了信息化。20世纪80年代开始,美国在实现农业机械化的基础上,政府每年拨款15亿美元,用于建立农业信息和市场服务网络。有着粮仓称号的俄亥俄州的农场主,一个人经营几千公顷的土地,全靠电脑管理控制生产、销售的每一个环节,而在我国目前几乎是不可想象的。世界已进入信息经济时代,大力推进农业信息化进程成为现代农业的发展趋势。
六、都市型的工厂化农业 所谓工厂化农业,是指在相对可控的环境条件下,采用工业化生产,实现集约高效可持续发展的现代超前农业生产方式,就是农业先进设施与露地相配套、具有高度的技术规范和高效益的集约化规模经营的生产方式。它集科研、生产、加工、销售于一体,实现周年性、全天候、反季节的企业化规模生产;它集生物技术、信息技术、新材料技术、自动化控制技术和现代先进农艺,以现代化农业设施为依托,科技含量高,产品附加值高,土地产出率高和劳动生产率高,它是根本改变传统农业的重要方向。 工厂化农业生产系统的主要特点是科技含量高。生产设施集中了现代农业的分析技术、电脑智能管理、节能、省力,环境能按照需要自动调控;实现周年生产,按合同生产,与市场接轨;生产性能好,产量方面稳;生长速度快,是土耕的3―4倍;保护环境,不破坏生态,生产环境清洁、工作轻松;商品率高,资金周转快,经济效益高;可发展生态农业、立体农业;无土传病害,一般不使用农药和不施用土壤消毒剂;无连作障碍,可随意安排茬口;省水、省肥,肥料利用率高。产前、产中、产后和营销一体化;农业生产由体力到脑力,成为受人喜欢的行业。 工厂化农业一般适于布局在都市的周围,所以也有“都市型农业”之称,由于都市有发达的信息、交通和完备的基础设备,加之都市庞大的消费需求,未来的农业工厂必将云集在都市周边,成为都市经济的重要支柱。论文来源:《中国经贸导刊》 2007年第11期转载注明来源:***/2/view-419448.htm
本网页内容旨在传播知识,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dandanxi6@qq.com